新竹市 (州辖市) 编辑
新竹市,为1930年1月20日~1945年10月26日年间存在之行政区,为新竹州州辖市
8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王玉川,日治台湾新竹州新竹市人,台湾念歌仔表演艺术家、戏曲演员、琴师,师承李金圳先生、李新发先生,是陈美珠、陈宝贵、许秀琴的师兄,善壳子弦、大广弦、月琴、唢呐、三弦、吉他等多种乐器,尤精壳子弦、大广弦、月琴和以大广弦、月琴奏唱歌仔,演述情节。
町名改正,是指行政区重编的町名变更。在台湾专指各大都市在台湾日治时期实施的行政区划改革,本质为移植内地的一连串措施,将台湾自明清时期以来的线性街道命名方式,改为日本特有的町。1919年4月首先在台南市实施,1920年实施台湾市制后,依序在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基隆市、嘉义市、新竹市、屏东市实施町名改正。
台湾日治时期公共住宅为台湾日治时期在台湾各地由官方或社福团体经营管理的公共住宅,其类型大致可分为由台湾日治时期行政区划、台湾市制、台湾街庄制、台湾街庄制经营管理的“公营住宅”、提供穷人居住之“细民住宅”及大多由地方公共团体兴建的“共营住宅”等类型。随着城市发展,为了增加当地的住宅供给,并同时达到卫生改善的目的,台湾的各地方政府陆续兴建了租金较一般低廉的公共住宅,最早的公共住宅是于1907年为改善卫生和居住问题,由台湾妇人慈善会兴建于打狗的平和长屋,最早由官方经营的则是1912年由台北厅经营的州营住宅,之后各地方政府在基于经济保护和社会福利事业,逐渐兴建各种公共住宅。至终战前,全台由地方政府营运之出租公共住宅已逾两千户,其大多设置在人口较密集的市街,台北市约有八百户、高雄市约有四百户、新竹市约三百户、基隆市约有两百户。以下列出台湾各地日治时期的公共住宅。
新富町为新竹州新竹市自1935年实施町名改正所成立的行政区之一,位于现今新竹市北区。台湾日治时期的町名在战后改为地籍划分,新竹市新富町大致位于地籍的民富段内。
新竹少年刑务所,为台湾第一所专门收容少年的监狱,主要收容未满20岁的男性受刑人,其设立于台湾日治时期1926年,位于新竹市新富町。其在二战后改为新竹监狱至今,周边建筑群仍有部分保留至今,主体则已经多次改建。
新竹神社为台湾日治时期位于新竹市的神社,设立于1918年,社格属国币小社,为新竹州社格最大之神社。神社现址在台湾新竹市北区,战后成为内政部移民署新竹收容所直到2018年迁出,其东侧的外苑则是卫生福利部少年之家。新竹神社许多建筑及构件仍存在,其于2001年被列为新竹市文化资产,目前计划修复中。
新竹街为台湾日治时期1903年至1930年间存在之行政区,在1903年的范围仅包含竹堑城周边地区,隶属于新竹厅;之后在1920年10月随行政区划调整改隶属新竹州新竹郡,并扩大范围并入了邻近14个街庄,将原有街庄改为大字;其范围包含今新竹市北区的东半部,以及东区的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大致可简单区分为新竹都城隍庙前至北门街头尾为中心,大约半径5公里内。1930年1月,新竹街升格为“新竹市”。
住吉町为台湾日治时期台湾新竹州新竹市之行政区。是1935年新竹市部分区域改划为日式的“町”,于该年8月1日正式实施,町名改正的前为客雅大字一部分,后改划为住吉町。而约略位置为现今新竹市北区育英里及曲溪里一带。在地籍上可对应于聚吉段。
新竹寺是台湾新竹市南门町的寺院,正式名称是新竹禅寺。战后废寺,原址现在是南门公园。
新竹市为1945年至1950年间中华民国台湾省的市。1945年二战终结后,台湾日治时期新竹州新竹市改制为隶属台湾省之省辖市;新竹市是台湾战后最早的九个省辖市之一,成立于1945年12月1日。随着新竹市设市,新竹县县治迁至桃园区。新竹市政府在旧新竹州厅办公,管辖东、西、南、北、香山等5区,总面积约101平方公里。1946年,新竹市合并新竹县竹东区的竹东镇与宝山乡,并将其改为新竹市竹东区和宝山区,总面积约222平方公里,是当时全台九个省辖市中面积第二大市。人口约十二万人,排名全台第四。人口密度则是全台第六。